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wx-icon
  • 主编:胡建勋
  • ISSN:2097-0137
  • CN:44-1752/N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电话:020-84112585
  • 地址: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12栋(510275)

快捷入口

  •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审稿中心
  • 编辑中心 编辑中心
  • 期刊管理中心 期刊管理中心
  • 当期目录
  • 网络首发
  • 视频论文
  • 专辑专题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64 期 5,2025 2025年第64卷第5期
  • 研究论文

    刘旋, 范恒新, 周宁坤, 张影

    DOI:10.13471/j.cnki.acta.snus.ZR20250017
    摘要:作为C家族GPCR的一员,GPR158近年来因其在神经传递及情绪调控中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关注。GPR158与RGS7-Gβ5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在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展现出潜在的重要价值。为更好地了解GPR158与RGS7-Gβ5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本研究利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共表达并纯化出GPR158-RGS7-Gβ5复合物,对其进行冷冻电镜结构研究。在结构解析过程中,发现部分GPR158以同源四聚体的方式与RGS7-Gβ5相结合。由于RGS7和Gβ5电子密度的缺失,最终获得了1个分辨率为0.422 nm的GPR158同源四聚体结构。该结构显示,GPR158是以二聚体肩并肩的方式形成四聚体。同时,该结构是首个被解析的GPCR四聚体结构,为后续GPCR寡聚体的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G蛋白偶联受体;GPR158;四聚体;冷冻电镜;结构解析   
    88
    |
    8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605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邓智瑞, 宫鹏杰

    DOI:10.13471/j.cnki.acta.snus.ZR20240271
    摘要:为揭示不同体积分数(φ)条件下微藻的絮凝过程和絮团特性,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p.)、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为代表性藻类,开展环形水槽控制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小球藻的絮团粒径随着φ(样品)的增加而增大,从φ(样品)=0.02%时约8 μm增至φ(样品)=0.08%时约22 μm。相较之下,菱形藻的絮团粒径在相同条件下呈现相反趋势,从φ(样品)=0.02%时约20 μm降至φ(样品)=0.08%时约13 μm。 小球藻的粒径分布随φ(样品)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由分散颗粒逐渐聚合形成大颗粒絮团,而菱形藻则没有明显的絮凝倾向。 此外,小球藻在φ(样品)=0.06%时显示出快速的絮凝现象,形成的絮团粒径是φ(样品)低值时的2倍以上。 研究发现微藻的形态对其絮凝行为有显著影响,小球藻的球形结构比菱形藻的菱形结构更易于絮凝,此外,微藻的分泌物等特性也可能导致其絮凝效果差异。 研究结果为理解微藻絮凝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有助于研究水体中物质输运过程。  
    关键词: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sp.);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絮凝;粒度分布   
    56
    |
    6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4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王凯民, 李仕义, 邓娜, 李立凤, 叶艳青, 孙蔚青, 马钰璐

    DOI:10.13471/j.cnki.acta.snus.ZR20250045
    摘要:采用5-(1-氧代异吲哚-2-基)间苯二甲酸(H2oia)和(1E,2E)-1,2-双(1-(吡啶-4-基)亚乙基)肼(bpeh)共同作为有机配体,利用溶剂热法,在100 ºC下与Cd2+自组装构筑了1例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d(oia)(bpeh)0.5(NMP)(H2O)]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电镜及固体荧光对配合物1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为去质子化的oia2-和含N配体bpeh与七配位的Cd2+连接形成的一维梯子形链状结构。此外,荧光选择性实验表明该配合物能同时检测水环境中MnO4-和Cr2O7-阴离子。  
    关键词: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荧光识别;重铬酸根检测;高锰酸根检测   
    47
    |
    8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29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张越诚, 张诗雨, 张雅蓉, 李淼, 杨帆, 孙凌波, 马红燕

    DOI:10.13471/j.cnki.acta.snus.ZR20250072
    摘要:Ce作为镧系元素中丰度最高的稀土元素,在催化、抛光和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过量的Ce(IV)会导致肝肾损伤和血液系统异常等毒性效应,增加患癌风险。目前,Ce(IV)的检测主要依赖昂贵的分析仪器和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流程,而常规荧光分析法又易受Ce(Ⅲ)自身荧光信号的干扰,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室温长余辉发光的新型纳米探针IPA@NP。该探针以间苯二甲酸为单一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水热法合成。该材料展现出独特的双发射长余辉特性:在300 nm激发下呈现385和502 nm 2个发射峰,且在移除紫外光源后仍维持长达6 s肉眼可见的长余辉。研究发现,Ce(IV)的引入会产生浓度依赖性的双发射长余辉发光信号猝灭。基于此现象,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双峰比率信号的自校准长余辉探针系统。与传统荧光检测相比,该探针具有三重显著优势:(1)双通道比率检测有效提高了定量准确性;(2)长余辉特性完全规避了Ce(Ⅲ)及其他干扰物的背景荧光;(3)实现了“零背景”干扰下的高灵敏度检测。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对Ce(IV)的检测线性范围为8.00×10-6~1.00×10-4 mol/L,检出限低至1.67×10-6 mol/L(3σ/k)。该探针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和出色的稳定性,可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e(IV)的精准检测,在环境监测和水质安全评估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室温长余辉材料;Ce(IV);间苯二甲酸;比率型探针   
    47
    |
    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582944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周佳銮, 张泳柔, 尹梓霁, 胡玲玲

    DOI:10.13471/j.cnki.acta.snus.ZR20250049
    摘要:工程材料在复杂应力条件下动态力学响应的实验表征非常重要。复合加载实验中,单轴压缩测试要求试件与加载界面间保持低摩擦状态以确保应力测量精度,而剪切/扭转加载则需要高强度界面约束以有效传递载荷。对于具有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的软质材料(如硅胶、水凝胶),这种界面约束条件的不兼容性尤为突出,其引起的系统误差可能达到与材料本征力学响应相当的量级。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平台,研究了端面粘接约束条件对硅胶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端面粘接条件下,试件的表观应力显著提高,且该增强效应随试件长径比增大而上升。为了有效消除端面粘接引入的测量偏差,对比了3种修正理论。分析发现,3种修正方法均能在一定应变范围内消除摩擦干扰引起的伪尺寸效应,表现出良好的修正效果。但在大直径试件的大应变阶段,可能由于接触界面出现材料堆积,导致摩擦条件发生显著变化,3种修正方法均出现了修正偏差。  
    关键词:软材料;霍普金森压杆;动态压缩;端面约束;应力修正   
    38
    |
    5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493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查看更多
0